暗記メーカー
ログイン
茶藝
  • Connie HO

  • 問題数 100 • 11/11/2023

    記憶度

    完璧

    15

    覚えた

    35

    うろ覚え

    0

    苦手

    0

    未解答

    0

    アカウント登録して、解答結果を保存しよう

    問題一覧

  • 1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 )為標準

    社會經濟善惡評價

  • 2

    職業道德是()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總和

    人們在職業工作和勞動中

  • 3

    職業道德品質的含義應包括()。

    職業觀念,職業良心和職業自豪感

  • 4

    ( )是人類社會最為普遍的奉獻精神,它看似平凡,實則偉大。

    愛崗敬業

  • 5

    遵守職業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體現在( )

    促進個人道德修養、行風建設和事業發展

  • 6

    ()是茶藝師行業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遵守職業道德

  • 7

    開展道德評價具體體現在茶藝人員之間( )

    批評與自我批評

  • 8

    真誠守信和( )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一種社會公德

    一絲不苟

  • 9

    《食品衛生法》的監督機構是()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 10

    嚴格把好()的品質關,避免有燙傷客人等事故發生。

    操作技藝

  • 11

    能夠主動、熱情地接待客人(包括環境美常識、各種注意事項、()基本常識)。

    接待程式

  • 12

    茶樹的葉片有葉脈,()由葉柄引伸到葉尖。

    主脈

  • 13

    茶葉保存應注意水分的控制,當其水分含量超過5%時,就會()

    加速變質

  • 14

    當溫度氣溫在()以上,且持續幾天高溫,茶樹生長便受到抑制,葉片出現灼傷

    35℃

  • 15

    烏龍茶屬青茶類,為半發酵茶,其茶葉呈深綠或青褐色,茶湯呈密綠或()色

    密黃

  • 16

    烏龍茶審評碗的碗高( ),上口內徑90mm,容量110ml

    52mm

  • 17

    基本茶類分為不發酵的綠茶類及()的黃茶類等共六大類。

    輕發酵

  • 18

    烏龍茶的審評標準中的茶水比例為()

    1:22

  • 19

    紅茶的呈味物質,茶黃素是茶湯()的決定性成分。

    刺激性和鮮爽度

  • 20

    溫度越高,茶葉品質變化越快,平均每升高()度,茶葉色澤褐變速度將增加3-5倍。

    10

  • 21

    審評紅、綠、黃、白茶的審評杯碗規格,碗容量()

    200ml

  • 22

    下列不是茶葉的保存方法的是()

    除氯包裝

  • 23

    防止茶葉陳化變質,應避免存放時間太長,含水量過高,高溫高濕和()。

    陽光直射

  • 24

    ()是最高層次的產品,在市場准入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障礙,是一種環保型的產品。

    有機茶

  • 25

    引發茶葉變質的主要因素有()等

    光線

  • 26

    從本質上講,()食品是從普通食品向有機食品發展的一種過渡性產品。

    綠色

  • 27

    扁炒青的品質要求:扁平光滑·因制法不同,()也有差異。

    品質特徴

  • 28

    烏龍茶製作採摘鮮葉的標準是( )。

    駐芽二至三葉

  • 29

    蒙頂甘露的品質特點:外形緊卷多毫,色澤()有潤

    嫩綠

  • 30

    優質紅茶香氣的特點是()。

    甜香或焦糖香

  • 31

    普洱茶的品質特點是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甘。

    褐紅

  • 32

    西湖龍井茶品質“四絕”的特徵是()。

    色綠、形美、香鬱、味醇

  • 33

    幹看春紅茶的品質特點是色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

    烏潤

  • 34

    茶葉保存應注意水分的控制,當其水分含量超過5%時,就會()。

    加速變質

  • 35

    在茶葉不同類型的滋味中,()型的代表茶是六堡茶、工夫紅茶等。

    醇和

  • 36

    茶葉保存應注意光線照射,因為光線能促進植物()的氧化,加速茶葉變質。

    色素或脂質

  • 37

    茶葉貯存的條件是:低溫、乾燥、無氧氣、()、無異味

    不透明

  • 38

    引發茶葉變質的主要因素有()等。

    溫度

  • 39

    沖泡綠茶時,茶葉的用量比例是()克綠茶,沖入開水50-60mL。

    1g

  • 40

    茶葉的保存應注意氧氣的控制,茶中()的氧化和氧氣有關。

    多酚類化合物

  • 41

    臺灣包種茶的品質特點是沖泡後,香氣芬芳,有()清香。

    蘭花

  • 42

    製作鳥龍茶的關鍵工序是( )

    殺青

  • 43

    幹看春綠茶的品質特點是色澤綠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

    較多白毫

  • 44

    從外形色澤上看下列哪項不是生茶應具有的色澤()。

    褐色

  • 45

    濕看春綠茶的品質特點是茶葉沖泡後下沉快,葉底()。

    柔軟厚實

  • 46

    以下()不是高山茶鮮葉應具有的特徵。

    節間短

  • 47

    濕看夏綠茶的品質特點是茶葉沖泡後,葉底薄而較硬,()為夏茶。

    對夾葉較多者

  • 48

    茶葉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逐漸氧化分解,致使失去新茶青翠碧綠色澤而變成枯灰無光。

    葉綠素

  • 49

    從滋味判斷新、陳茶差別,陳茶的滋味()。

    淡而不爽

  • 50

    下列茶葉具有“香清、味醇、湯明、葉嫩”四絕的是()。

    信陽毛尖

  • 51

    茶葉保存應注意光線照射,因為光線能促進植物色素或脂質的()加速茶葉的變質。

    氧化

  • 52

    在()書中就有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

    《茶經》

  • 53

    綠茶根據()和乾燥方式不同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和蒸青綠茶等。

    殺青

  • 54

    中國的飲茶始於(),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

    西漢

  • 55

    扁炒青的品質要求;扁平光滑·因制法不同,()也有差異。

    品質特徴

  • 56

    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的書名是()。

    陸羽《茶經》

  • 57

    閩紅“三大工夫”茶,由於茶葉產地不同,()不同,品質風格不同,分為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

    茶樹品種

  • 58

    下列不是唐代的飲茶方式的是()。

    點茶

  • 59

    安溪鐵觀音的品質特點:沖泡後,香氣馥鬱持久,有()之譽。

    七泡留餘香

  • 60

    宋代()的主要內容是看湯色、湯花。

    鬥茶

  • 61

    下列()屬於茶葉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內容。

    檢驗方法標準

  • 62

    明代飲茶的主要程式是備器、擇水、取火、候湯、( )、沖泡·瀝茶等。

    投茶

  • 63

    毛茶標準樣是()的品質標準。

    收購毛茶

  • 64

    茶藝的內涵()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與茶文化之間。

    小於、大於

  • 65

    貿易標準樣是茶葉對外貿易中()和貨物交接驗收的實物依據

    成交計價

  • 66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

    靈魂

  • 67

    品茗、營業、表演是()的三種形態。

    茶藝

  • 68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

    藝術性

  • 69

    雅志、敬客、行道是()的三個主要社會功能。

    茶文化

  • 70

    有著茶圖騰的烙印及()折射的茶道,是隨著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慢慢形成的。

    民族品格

  • 71

    茶樹性( )、濕潤,對緯度的要求是南緯45°與北緯38之間都可以種植。

    喜溫涼

  • 72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陳啟坤和姚國坤先生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融”四個字來表達

  • 73

    茶的起源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發現()而得之。

    茶可以解毒

  • 74

    “()”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

  • 75

    擂茶在宋代稱為( )

    茗粥

  • 76

    中國茶道成熟於()。

    中唐

  • 77

    明代飲用茶葉主要是()。

    散茶

  • 78

    宋代在飲茶方法上,迅速發展了合於時代的、高雅的()

    點茶法

  • 79

    世界上第一部()的作者是陸羽。

    茶書

  • 80

    在宋代,()是茶道活動的主要群體。

    文人

  • 81

    社會鼎盛是唐代()的主要原因。

    飲茶盛行

  • 82

    “龍鳳茶”為後代茶葉形制藝術的發展,奠定了( )基礎。

    審美

  • 83

    ( )茶葉的種類有粗、散、末、餅茶。

    唐代

  • 84

    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向皇室進貢的只要()。

    散茶

  • 85

    宋代()的主要內容是看湯色、湯花

    鬥茶

  • 86

    茶具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中“武陽買茶,烹茶盡具”。

    王褒《僮約》

  • 87

    點茶法是()的主要飲茶方法。

    宋代

  • 88

    ()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吸水性、保溫性,遣“三性”對滋育茶湯大有益處,並能用來沖泡粗老的茶葉。

    紫砂茶具

  • 89

    茶葉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稱為()

    廣義茶文化

  • 90

    ()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經茶水沖泡後,表面的光澤會越變越渾厚。

    紫砂茶具

  • 91

    茶道精神是()的核心。

    茶文化

  • 92

    ( )是用於中和茶湯,使之濃淡均勻。

    茶盅

  • 93

    時興( )的地點是潮汕和漳泉

    烏龍茶藝

  • 94

    茶則用來從茶葉罐中()的器具,並用於賞茶。

    盛取幹茶

  • 95

    茶葉保存應注意溫度的控制。溫度平均每升高(),茶葉褐變速度將增加3-5倍。

    10℃

  • 96

    ()一文中提到“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說明瞭水與茶的關係。

    許次紓的《茶疏》

  • 97

    烏龍茶屬青茶類,為半發酵茶,其茶葉呈深綠或青褐色,茶湯呈密綠或()色。

    密黃

  • 98

    古人認為“(),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騰波鼓浪

  • 99

    基本茶類分為不發酵的綠茶類及()的黃茶類等共六大類。

    輕發酵

  • 100

    80℃水溫比較適宜沖泡( )茶葉

    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