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覧
1
後人用“三顧茅廬”来比喻誠心地邀請· “三顧茅廬”原是漢末劉備拜訪能人的故事
諸葛亮
2
下列史實按時間先後排列正確的事, 1,曹操挾天子以命諸侯 2,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 3,官渡之戰 4,赤壁之戰
2、1、3、4
3
官渡之戰中·袁紹有“精兵十萬,骑萬匹”,曹操軍隊不過三·四萬人。八年後,曹操率“船”、步兵數十萬,對陣孙權與劉備聯軍约五萬人於赤壁。袁绍與曹操分别在兩场职役中失敗。其失敗原因相同點是
驕傲輕敵
4
文字資料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時人的記載或撰述;另一種是後人的追憶或撰述。在史料價值上前一種文字資料值更大。以下有關三國的文字資料中,史料價值最大的是
諸葛亮“出師表”
5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三國時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台灣聯繫。當時的台灣稱
夷洲
6
西晉266年建國,316年就被內遷的匈奴人所滅。下列關於西進短命而亡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事
大貴族,大地主在治國方略上擁有雄才大略
7
以下符合“結束分裂,重建大一統政權”要求的朝代是 ①秦朝 ②西晉 ③隋朝
D. ①②③
8
如果你穿越時空隧道來到隋朝初年的都城長安,你會看到當時的皇帝是
A. 楊堅
9
隋朝在長安、洛陽一帶修建了許多大倉庫,用來儲積糧食、布匹。史書記載,這些儲積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這從側面反映出隋朝
C. 農業經濟發展
10
某學者認為,隋朝之所以興盛,有四個原因:第一是統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國際秩序。這裏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D.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11
.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全長2700 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中心在
B. 洛陽
12
後人評價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豐厚)哉”。這反映出大運河
C. 促進了經濟交流
13
隋唐時期,一批牡丹花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經過的河段有 1,通濟渠。 2,邗溝。 3,江南河 4,永濟渠
1,2,3
14
隋煬帝在位約5000 天,其中巡遊和親征佔去了2000 餘天,在江都滯留了1100 餘天,在都城僅待了200 多天。隋煬帝的這些行為
C. 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15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下列表述最能反映隋朝歷史特點的是
D. 繁榮而短暫
16
隋文帝時期“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撫戎夷”,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但煬帝即位後,“外征四夷,內窮嗜慾,兵革歲動,賦斂滋繁”,引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導致隋朝滅亡。這反映出
A. 統治政策是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
17
東漢末年,把漢獻帝接到許,“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是
A. 曹操
18
如果參觀官渡之戰的遺址,你能夠了解到下列哪一史實
C. 袁紹被曹操打敗
19
3. 約 207 年, 在消滅袁紹殘餘勢力後, 53歲的曹操寫下了《步出夏門行》組詩。他在《龜雖壽》中寫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的“壯心” 是
B. 一統天下
20
4. “三顧茅廬” 的典故家喻戶曉。 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D. 劉備、 諸葛亮
21
孫權大將周瑜利用曹軍不習水戰的弱點,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該戰役是
C. 赤壁之戰
22
6. 《三國志》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 曹操的軍隊戰敗後回到北方
23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都城在建業的政權,其國號是
D. 吳
24
三國時期, 第一個稱帝的是
B. 曹丕
25
下列歷史現象,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1,官渡之戰。 2,赤壁之戰 3,孫權稱王。 4,曹丕稱帝
1,2,4,3
26
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D. 實現局部統一,有利於促成大一統
27
下列成語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是 1,風聲鶴唳 2,紙上談兵 3,草木皆兵 4,破釜沉舟
1,3
28
1. 《三國演義》開篇寫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末期的“合”是由誰來完成的?
C. 司馬炎
29
晉武帝死後,繼位的晉惠帝生來愚魯,引起司馬氏諸王對皇位的覬覦,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皇室內亂。這場內亂是
D. 八王之亂
30
我國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潮出現在
C. 西晉末年
31
《宋書》記載,晉永嘉大亂,淮北流民“相率(相繼)過淮”,遷徙到江南並設立僑縣定居下來,使當地人口大增。可見,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A. 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
32
建立北魏的少數民族是
B. 鮮卑族
33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有 1.朝廷中心必須使用漢語 2.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3.學習漢族的禮法 4.與漢族通婚
1,2,3,4
34
南朝和北朝的關係是
A. 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
35
曾經建都洛陽的朝代有 1,曹魏 2,西晉 3,東晉 4, 北魏
1,2,4
36
10. 與秦漢時期相比,三國兩晉南北朝呈現在政治上的顯著特點是
D. 長期分裂,政局動蕩
37
三國時,魏國人馬鈞發明了翻車,其主要用於
A. 農業生產
38
三國時, 魏、 蜀、 吳各據一方, 蜀國偏居西南一隅, 其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是
D. 蜀錦
39
據記載,東漢時期,南方部分地區的百姓還不知道牛耕;到了兩晉南朝時,牛耕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C. 北方人口的南遷
40
“高門華閥, 有世及之榮; 庶姓寒人, 無寸進之路。” 材料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A. 士族制度問題
41
西晉末年以後,衣裳冠冕變化很大,南北差異明顯。南方士大夫盛行寬衣博帶,北方則盛行
C. 胡服
42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飽受戰亂痛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此一時期空前盛行的宗教是
D. 佛教
43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C. 《齊民要術》
44
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數字的數學家是
D. 祖沖之
45
東晉時期, 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某位書法家書法博採眾長, 諸體兼精,世稱“書聖”。 這位書法家是
A. 王羲之
46
下列石窟開鑿於北魏原來都城的是
B. 雲岡石窟
47
西晉的統治:( )年
266
48
西晉的統治266年( )稱帝
司馬炎
49
司馬炎定都( )
洛陽
50
八王之亂背景:( )掌握實拳,朝政( )
封王 腐敗
51
東晉的統治:( )年
317
52
( )建立東晉
司馬睿
53
司馬睿定都( )
建康
54
東駿和南朝的統治: 南朝政權的更替,( )、( )、( )、( ).
宋 齊 梁 陳
55
八王之亂影響:西晉( )
衰落
56
淝水之戰中:前秦統一( )
黃河流域
57
孝文帝改革:設施實行( )
均田制
58
孝文帝改革推行( )化
漢
59
孝文帝改革:遷都( )
洛陽
60
南北從歸統一: 隋朝的建立( )年
581
61
隋朝誰建立
楊堅
62
楊堅定都在( )
長安
63
始皇之治行政改革中央設( )
三省六部制
64
始皇之治增加稅收:登記( ),調整( )方式.
戶籍 徵稅
65
開通運河目的:鞏固( )統治
隋朝
66
開通運河四段:永濟渠、通濟渠、( )和江南河
邗溝
67
開通運河意義:加強了( )政治
南北
68
開通銀行意義加強了南北政治( )和( )的聯繫
經濟 文化
69
隋朝科舉制度的創立原因世家大族壟斷官史( )
選拔權
70
魏建國時間( )年
220
71
蜀建立時間( )年
221
72
吳建立時間( )年
229
73
魏:建國者
曹丕
74
蜀建立者
劉備
75
吳建立者
孫權
76
司馬睿建立
東晉
77
司馬睿定都
建康
78
隋朝建立
581年
79
楊堅定都
長安
80
赤壁之戰中曹操要統一全,( )( )組成聯軍進行抵抗
劉備 孫權
81
赤壁之戰時間( )年
208
82
官渡之戰時間
200
83
官渡之戰交戰雙方( )( )
曹操 袁紹
84
魏主指的是誰
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