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覧
1
明代繪畫的背景
受明代“通俗文學”盛行影響, 工商業發達地區民眾富裕,使民間繪畫相當活躍, 山水畫產生兩大派:沈周、文徵明的“吳門畫派”(文人派);戴進為首的“浙派”(職業畫師派), 士大夫畫家重視“繼承和總結前人畫法”,使明中葉後“模仿之風大盛”幾乎無新意可言
2
明代畫院
雖是“畫院”但成就與制度都和兩宋不同,畫風也只是承襲、混合前代院畫、文人畫和民間畫風, 畫院前期以文人畫、五代、北宋畫風為主,後逐漸走向“南宋院體”,更崛起“浙派”
3
戴進
字文進,號靜庵,浙江人,任明代畫院待詔, 是“浙派創始人”工得唐宋諸家之妙,山水師法馬、夏,郭熙、李唐
4
邊景昭
明代永樂時任畫院待詔,擅繪花鳥,明代早期工筆花鳥畫高手
5
吳偉
字士英,號魯夫,任宮廷畫院待詔,人物宗吳道子,取法“南宋院體”,做白描, 山水多“片石一樹”,落筆健壯,近學戴進,遠師法馬、夏而較放縱,是明中葉繼戴進後“浙派健將”
6
浙派
創始人為戴進,其為浙江人故稱“浙派”, 明代前期影響最廣泛的畫派,中期繼承者有“吳偉”江夏人-開江夏派屬於浙派分支, 與“吳偉”同時的杜堇、郭詡,兩人畫風相近並稱“二狂”,是有文人修養的“職業畫家”
7
王履
其《華山圖》序: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成為著名論斷,意謂“師法自然,並由個人觀察、提煉的再創造,不可一味泥古”在明代師古風氣下十分可貴
8
明代前期文人畫風代表
王紱、夏昶、杜瓊、姚綬
9
吳門四家
明代中期繪畫的代表,學習兩宋畫風,也取法元代黃公望、王蒙、吳鎮、趙孟頫, 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10
沈周
字啟南,號白石翁,蘇州人,為吳門畫派宗師, 山水師法“明前期文人畫風”的杜瓊,也師法李成、董巨,中年宗黃公望,晚年醉心吳鎮。花鳥畫重寫生,用淺絳設色
11
文徵明
字仲微,號衡山,蘇州人與沈周同,師法沈周、宋元諸家,筆墨有書卷氣, 與祝允明、徐禎卿、唐寅並稱“吳中四才子”
12
明中期吳門派沈周、文徵明的影響
師法前人時畫大量“仿古”作,雖有融入個人面目,但下開董其昌松江派、清初四王的“摹古之風”,具消極影響
13
唐寅
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文章詩詞書畫皆精,自刻“江南風流第一才子”印,吳門四家之一, 學畫於明代-周臣,山水師法宋、元諸家,兼工人物、仕女圖
14
仇英
字實父,號十洲,從工匠出身,學畫於明代-周臣,設色華麗濃豔,水墨、白描無所不精,為吳門四家之一, 山水師法趙伯駒的“青綠山水”,亦作花鳥仕女,清麗有逸趣
15
陳淳
字道復,號白陽,為明代吳派後學, 向文徵明學書畫,不拘師法,擅長寫意花卉,淡墨淺色, 與徐渭(徐文長)齊名,並稱“青藤白陽”為明代“文人寫意花鳥畫派代表”
16
陸治
字叔平,號包山子,向文徵明、祝允明學書畫,為吳門派後學, 花鳥畫“得黃荃遺意兼有徐熙風格”,工寫並兼, 與“水墨簡筆”的陳淳、“鈎花點葉”的周之冕同為“明中後花鳥畫三大家”
17
周之冕
字服卿,號少谷,為吳門派後學, 花花鳥用工筆勾勒與寫意沒骨,有“鈎花點葉派”之稱,即骨肉兼得
18
徐渭
字文長,號“青藤道人”,明代晚期人,與明中後陳淳齊名,並稱“青藤白陽”為明代寫意花鳥畫派代表, 曾因禍入獄而發狂,作畫時“情感流瀉於筆鋒”影響後世大寫意花卉的揚州畫派、八大山人
19
董其昌
字玄宰,號思白、思翁,上海松江人,善鑑賞書畫, 創立“華亭派”因地而名,以古人為師,提倡文人畫的書卷氣、南宗繪畫的正統地位,崇南貶北, 著有《畫禪室隨筆》提出“南北分宗論”的著名論斷, 提出“生熟論”反對明中後流行的“趙孟頫”書風(即台閣體), 提出“妙合神離”
20
解釋“南北分宗論”
出自明晚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禪宗有南北二宗,自唐時始分,畫有南北二宗,亦唐時分。表明山水畫自唐代開始分為二派, 是“南宗”與文人畫體系v.s“北宗”與青綠山水體系, 認為“南宗創始人”是唐代-王維,後有五代~北宋的董源、巨然、李成、郭熙、米芾,再到元代四大家-黃吳王倪,再到明代-董其昌, 認為“北宗創始人”是唐代-李思訓父子,後有南宋四大家-李劉馬夏,再到南宋-趙伯駒,再到明代-戴進與浙派等人, 南北分宗論反映董其昌“崇南貶北”
21
解釋“生熟論”
出自明晚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畫與字各有門庭,字可生,畫不可不熟,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 指出書、畫各有其學習方式。寫字要“先熟知歷代筆劃特徵、前人筆墨蹊徑,然後變化形態、不墨守成規”;繪畫要“在熟知前人筆墨後,再來從造化著手,求能師法熟悉”, 此論斷有在書法上反對明中後流行趙孟頫“台閣體”書風的意味
22
解釋“妙合神離”
出自明晚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 用以比喻學書要能拆解前人精髓,兼諸家之長始能得自身面目
23
王紱如何解釋“去邪甜俗賴”
原文出自元代-黃公望《寫山水訣》,王紱《書畫傳習錄》為其解釋, “邪”是不師古、不遵傳統方法,追求天趣的信手塗抹,不成格法,走入邪道;“甜”是結構粗而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是失之甜;“俗”是丹華誇目,流俗則不韻;“賴”是指學古而泥古不化
24
王紱
字孟端,號友石,明代文人畫風一派,以墨竹聞名天下,是得文同遺法,夏昶師法墨竹於他, 著有《書畫傳習錄》, 明代-王世貞稱其為“國朝第一手”
25
清代繪畫的背景
延續元、明兩代談論“畫理、畫法、畫史”的趨勢, 山水畫仍居多,水墨寫意花鳥也興盛,但“文人畫”佔據了畫壇主流,呈現追尋傳統與張揚個性兩種趨向, 各地經濟發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地方文化主體意識”突出,產生更多地方畫派
26
清初六家
是“清初四王”+吳歴、惲壽平, 清初四王是“王鑑、王時敏、王原祁、王翬”,四人直承明晚期-董其昌衣缽,特別是前三王皆不出董其昌認定的“南宗”領域, 四王中的“王翬”因終身靠賣畫為生,為滿足市場需求而涉獵較廣, 清初六家中的“惲壽平”是唯一以“花鳥畫”著稱的, 其中“四王”其實是兩代人,由“老二王”王鑑、王時敏+“小二王”王原祁、王翬, “四王”及其分支影響畫壇百餘年,極重師承門派不獨創的保守風氣,皆以得先人筆意為榮而不以拾人牙慧為恥
27
王時敏
字遜之,號烟客、西盧老人,少時學畫於董其昌, 擅山水,以“南宗”黃公望、倪瓚為宗,受復古風氣影響,重摹古,為“清初六家之首”
28
王鑑
字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入清後隱居,與王時敏齊名, 擅山水,精摹古,借鑑“元四家”的王蒙,上追董、巨,較王時敏技法精能
29
王翬
字石谷,號清暉老人,生於文人世家,終生賣畫為生,故涉獵廣泛, 為王時敏、王鑑弟子,擅山水技法精深,創“虞山派”
30
王原祁
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為王時敏之孫,也學畫於王鑑, 擅山水,師法“南宗”黃公望,與王時敏並稱“婁東派”。極度崇拜黃公望,曾言:得黃子久些子腳汗氣為榮。頗為近人論者所譏
31
吳歴
字漁山,號桃溪居士,也是王時敏、王鑑弟子, 山水畫早年受王鑑影響,後重宋、元諸家之長,尤其是王蒙、吳鎮和黃公望筆法
32
惲壽平
號南田,故又稱“惲南田”,擅山水、花卉,花卉畫勝過山水,為清初六家中唯一以“花鳥畫”聞名, 所作花卉從“兩宋院體工整的沒骨畫法,去穠麗而求淡雅;亦有寫意結合明代-周之冕“鈎花點葉法”,兼工帶寫,見筆見墨”, 受其影響的花鳥畫家被稱“常州派”在清代中葉盛極一時, 提出“攝情說”為花鳥畫的論斷, 著有《南田畫跋》論“繪品”:偏好逸格、有幽寂荒寒之境、推崇元人繪畫、以沒骨法為宗
33
解釋“攝情說”
出自“清初六家”惲壽平, 為花鳥畫論“攝情,情充沛而移注於物,物亦含情,故人當以情寫之”表達了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的移情思想
34
清初四僧
是明代遺民,將心中亡國之痛抒發於筆墨, 形式上不守前人規範,風格奇異,個性強烈,這是明末個性主義潮流發展的結果, 亦稱“四畫僧”為:朱耷、原濟、髡殘、弘仁
35
朱耷
明朝宗室,明亡後出家為僧,書畫署名“八大山人”, 繪畫受明末流行的董其昌畫風影響,師法黃公望、倪瓚,但重“因心造境”, 在花鳥畫發展“大寫意花鳥畫法”
36
原濟
字“石濤”,名若極,明朝宗室,明亡後削髮為僧,法名“原濟”號“苦瓜和尚”, 常與梅清、戴本孝到黃山寫生,為“黃山畫派主將”,擅山水,亦會畫花果蘭竹、人物, 提出“蒐盡氣峰打草稿”, 提出“密不透風”, 提出“我自用我法”, 提出“一畫論”, 著有《畫語錄》又稱《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中國史上第一部自成體系的繪畫美學專著, 石濤風格:高古、清逸、乾瘦、淋漓奇古、豪放
37
解釋“蒐盡奇峰打草稿”
出自清初四僧-石濤, 指不辭辛勞的寫生創作,精煉繪畫技法與呈現,是外在客觀與內在主觀的融合
38
解釋“密不透風”
出自清初四僧-石濤, 是以細筆一層層勾、皴,再由淡而濃,反覆擦、點,淡墨渲染疊加至密而不透風,呈現元人意趣
39
解釋“我自用我法”
出自清初四僧-石濤, 即“法自我立”,要避道眼未明、縱橫習氣。, 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捨一法,是吾旨也,即主張不摹古人、反對仿古之風
40
解釋石濤的“一畫論”
原文“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既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 即指以本心自性從事繪畫藝術之法
41
髡殘
字介丘,號石溪,壯年時曾投身反清運動但失敗逃亡,出家後名為“髡殘”, 山水取法王蒙、黃公望,蒼茫高古、境界奇闢為世人推崇。但因反清失敗逃亡影響健康,作品量為四僧中最少
42
弘仁
字六奇,號漸江,別號梅花古衲,徽州新安人,創“新安畫派”為四僧之一, 山水學倪瓚,畫的少且簡單,思想“禪其表,道其中,儒其實”在當時影響為“四僧”之首
43
戴本孝
字務梅,號前休子,擅山水,尤其以畫黃山居多,深得元人趣味,亦畫松、梅, 與梅清、石濤並稱“黃山畫派”
44
金陵八家
以“有文化素養的職業畫家”為特色,不拘董其昌松江派的摹古風氣,有的師承本地畫家,有的上溯宋人,重視師法自然寫實
45
清中葉的宮廷繪畫
功用為以繪畫記錄政治活動、裝飾宮廷、畫山水花鳥供貴族觀賞, 著名畫家有“郎世寧”為義大利耶穌會士,康熙時為傳教而入中國,擅畫而詔入清宮。, 郎世寧參酌中西畫法,設色豔麗,精工細緻,擅花卉走獸、山水人物,特別以“畫馬”見長
46
揚州八怪
背景為清中葉時揚州地區“喜新尚奇、仿造文人風雅、鹽商作為畫家贊助者、書畫作品商品化”, 注重“雅俗之間”的平衡,需俗中帶雅、雅中帶俗才可處世資生,是文人的折衷與鹽商審美時尚交織下的結果, “怪”是指風格怪,就是獨特、創新,不受成法所拘束, “八怪”以晚清-李玉棻《歐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定為:羅聘、李方膺、黃慎、金農、李鱓、鄭板橋、高翔、汪士慎
47
鄭燮
字克柔,號“板橋”,擅畫蘭竹,揚州八怪之一, 書法作“六分半書”,古隸被稱為八分書,鄭板橋自謂其書在楷、隸之間,故曰“六分半”, 在《鄭板橋集•題畫•竹》提出“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畫機也”指“立意要在下筆之前,這是不變的法則;而情趣卻在技法之外,是隨機的靈感”
48
金農
字壽門,號冬心、司農、心出家庵粥飯僧, 書法融合“漢隸”創造具個性化的“漆書”字體
49
汪士慎
字近人,號巢林,居揚州,為八怪之一,擅畫墨梅、蘭、竹
50
黃慎
字恭壽,號癭瓢子,擅人物、花卉蔬果,特別以“草書法”入畫,風格豪放
51
羅聘
字遯夫,號雨峰、花之寺僧,為金農弟子,深得其師韻味,喜作“鬼趣圖”
52
華喦
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活動於杭州、揚州一帶賣畫為生,擅小寫意花鳥,取明代-陳淳、周之冕和清代-惲壽平之長,生動靈活,設色清麗
53
金石畫派
背景為乾嘉時期盛行的“金石考據之風和碑學興起”,對書法家和強調“以書法入畫”的文人畫家有了啟發, 著名畫家有:黃易、奚岡,二人皆擅篆刻,為“西泠四家”成員
54
鄒一桂
為“詞臣畫家”,著有《小山畫譜》, 於《小山畫譜》提出“八法新知”“畫忌六氣”“二字訣”
55
《小山畫譜》
作者為清中葉-鄒一桂, 提出“八法新知”:章法、筆法、墨法、點染法、設色法、烘暈法、樹石法、苔襯法;“四知”為天、地、人、物,講求活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提出“畫忌六氣”:俗、匠、火、草、閨閣、蹴墨, 提出“二字訣”:“活、脫,活者生動也”,用意、用筆、用色,一一生動,方可謂之寫生
56
晚清的繪畫背景
中國從封建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的巨變, 宋代以來宮廷、文人、民間三大藝術圈相對封閉的狀況被打破, 藝術家為立足時代,有選擇地繼承傳統、吸收西方文化、汲取民間美術成分, 呈現西風東漸、奇花初綻,雅俗共賞的“新格局”
57
海上畫派
即為位於上海的藝術畫派,背景為上海成為最早開港的都市,故於19世紀末聚集了各地藝術菁英, 呈現藝術的“職業化、吸收外來藝術並借鑑中國傳統、詩書畫三者結合”, 著名人物有:趙之謙、虛谷、蒲華、任熊、任薰、任頤、吳昌碩等人
58
趙之謙
字撝叔,號悲盦,擅篆刻、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專師“北碑”,受鄧石如影響大, 花卉畫繼承明代陳淳、清代揚州八怪傳統,融合金石篆刻,除了將書、篆移入繪畫,亦汲取民間繪畫色彩優點
59
虛谷
名懷仁,號倦鶴,擅畫花鳥蔬果,受清代-華嵒影響,用乾筆偏鋒、冷峭新奇
60
任熊、任薰兄弟
皆工人物花鳥,人物取法明代人物畫家-陳洪綬
61
任頤
字伯年,少時向父學寫真,後學畫於任熊、任薰兄弟,為“海派”高峰時期人物之一, 擅肖像、人物、花鳥,畫風和任氏兄弟一樣受明代人物畫家-陳洪綬影響而有創新, 作品風格反映“清末市民階級對繪畫藝術的審美要求”
62
吳昌碩
名俊卿,號缶廬,擅篆刻、書畫,繪畫取法“海派前輩”趙之謙,上追清初-八大山人、石濤,明代-陳淳、徐渭,並且以“金石、書法”筆法入畫
63
嶺南畫派
背景為明、清兩代時,廣東因富庶而文風日盛, 清中葉時有“黎簡、蘇六朋”兩人,較為著名,前者畫風脫離“四王”而取法“石濤、董源和吳鎮”;後者是嶺南著名的“風俗畫家”, 主要指晚清時期嶺南地區的繪畫,影響成就在“花鳥領域”, 廣東嶺南的花鳥畫原以寫意畫風為主,講求清麗,但到了居巢、居廉兄弟後風格發展大變, 居廉晚年的弟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除接受居派花鳥技法和寫生觀念,更留學日本吸收“外來養分”為民國提倡“新國畫運動”打下基礎, 畫派主張“重寫生,師法自然,竭力反對復古,並以中西折衷的方式融合西畫來革新中國畫”, 著名畫家有: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 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並稱為“嶺南三傑”
64
居巢、居廉兄弟
並稱“二居”,透過“常州畫派”而師法清初-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法,自出新意, 擅用“撞水、撞粉”技法表現物體微妙色相與質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