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覧
1
“陽病治陰”的方法適用於
陰偏衰証
2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體現了陰陽的那一關係
消長平衡
3
屬於陰中陰的時間段是
前半夜
4
脈之屬陽者是
滑
5
中醫第一部經典是
黃帝內經
6
以補陰藥為主,適當配伍補陽藥的方法屬於
陽中求陰
7
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是
整體觀念
8
陽偏盛的証候是
實熱証
9
中醫學將心及其功能活動歸屬火,屬於下列哪種思維方式的特點
援物比類
10
下列那一項不屬於五行之‘’金“
五志之恐
11
“陰病治陽”的方法適用於
虛寒証
12
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心為
陽中之陽
13
下列除哪項外,均屬五行之土
五志之悲
14
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
辨証論治
15
脈之屬陰
澀
16
陽不勝其陰,陰不勝其陽的病機體現了陰陽關係的什麼
對立制約
17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主要說明了陰陽的那一關係
互根互用
18
在醫學領域中,下列何項功能屬陽
推動
19
五行學說中“木”的特性是
曲直
20
下列不屬五行相生關係傳變的是
肝火犯肺
21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黃帝內經
22
按五行生剋的關係,肝為脾之
所不勝
23
中醫學將人體具有溫熙,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確定為陽,這一認識體現了陰陽哪一種特性
規定性
24
屬於陽中之陽的時間段是
上午
25
內經中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旨在強調
調養四時陰陽的重要性
26
中醫學認為,構成人體的中心是
五臟
27
下列五行生剋關係中哪項表述是錯誤的
火克水
28
按五行的生剋規律,肺的所不勝的之臟是
心
29
陰邪盛而導致的實寒証,其治療方法是
熱者寒之
30
集漢以前藥物學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
神農本草經
31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指
陽病治陰
32
下列哪部著作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
難經
33
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
實熱証
34
在五行學說中,不屬於肺病診斷依據的是
爪甲枯槁
35
與痰飲形成較關係的內臟是
心
36
最早由國家政府頒行藥典的時代是
唐朝
37
按五行的生剋規律,肝的所勝之臟是
脾
38
陰陽的最初涵義是指
晝夜
39
下列哪一論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難經
40
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
神農本草經
41
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証候學專書是
諸病源候論
42
在國內外藥學界影響最深遠,成就最大的藥學著作是
本草網目
43
下列屬於母子關係的是
土和金
44
在五行學說中,不屬脾病診斷依據的是
多唾
45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所說明的陰陽關係是
互根互用
46
寒者熱之的治病方法是陰陽那一關係的具體應用
對立制約
47
在醫學領域中,下列何項功能屬陰
滋潤
48
下列歸屬於五行之”金“的是
皮
49
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肺為
陽中之陰
50
脾的陰陽屬性是
陰中之至陰
51
按五行的生剋規律,木的所不勝之子
水
52
中醫學中成功地運用辨証論治的第一部醫著是
傷寒雜病論
53
下列屬陽的事物是
黃,赤
54
五臟中的“脾”屬土,主要採用的是下列何種方法歸類的
取象比類法
55
在五行學說中,“長夏”的五行屬性是
土
56
五官中的“目”屬木,主要採用的是下列何種方法歸類的
演繹
57
屬於陽的味是
辛
58
下列那一項不能體現陰陽互根的關係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59
陰偏盛形成的証候是
實寒証
60
第一部由國家組織編著的大型方書是
太平聖惠方
61
下列歸屬於五行之”水“的是
恐
62
痰與飲別是
黏稠者為痰,凊稀者為飲
63
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是
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
64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網紀,體現了陰陽的什麼特性
普遍性
65
內經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體現了陰陽的哪一種特性
可分性
66
陰陽互藏關係體現了陰陽的哪一種特性
可分性
67
中醫學對肝臟主升,主動,喜條達惡抑郁特性的認識,體現了下列哪種思維方法特點
形象思維
68
脾病傳腎屬於
相乘
69
與痰飲形成關係較少的內脏是
心
70
在補陽時適當配以補陰藥的方法是,稱為
陰中求陽
71
“肝火犯肺”屬於
相侮
72
下列屬陰的事物是
青,白
73
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是陰陽那一關係的病理方面的體現
互根互用
74
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腎為
陰中之陰
75
在五行學說中,不屬於腎病診斷依據的是
流涏
76
在五行學說中,不屬肝病診斷依據的是
脈洪
77
按五行的生剋規律,腎的所不勝之臟是
脾
78
下列歸屬五行之”土“的是
口
79
中醫學的診療特點是
治病求本
80
根據陰陽學說,下列屬陽的是
興奮
81
下列哪部著作的成書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黃帝內經
82
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肝為
陰中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