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覧
1
動物生活的環境,通常具有『動物生存』的那四個重要條件?
陽光, 空氣, 水, 土壤
2
人的身體分成哪三個部分?
頭部, 軀幹, 四肢
3
動物的外型分成哪三個部分?
頭, 軀幹, 肢
4
『動物的肢』會隨著內部構造不同,「外型」、「功能」也會不同。
對
5
『動物的肢』構造與功能是互相配合的,但「有些動物沒有肢」。
對
6
下列哪些動物沒有肢?
蚯蚓、蝸牛、蛇
7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動物生存者著,根據「環境條件的差異」,或許能觀察出動物生存和「環境條件的關係」。
對
8
頭部指的是脖子以下的部位,可以看、聞、聽、吃。
錯
9
運動時會使用到哪個部位?
軀幹:頭、腰、臀部
10
環尾狐猴的身體和人類相似,有頭、軀幹和四肢,手指外型和人的手指外型很像。
對
11
環尾狐猴的身體和人類的身體有哪些不相同?
以上皆是
12
鳥類的『尾羽』是『尾』。
錯
13
麻雀的身體構造可以分成哪些部位呢?
頭, 肢(翅膀), 軀幹, 肢(腳), 尾羽
14
魚的身體構造可以分成哪些部位呢?
頭, 軀幹, 鰭, 尾鰭
15
螞蟻的身體通常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對
16
螞蟻的身體構造可以分成哪些部位呢?
頭, 觸角, 胸(軀幹), 肢, 腹(軀幹)
17
動物的外型都可以分為頭、軀幹和肢。
錯
18
哪些動物沒有肢?
蛇, 蝸牛, 蚯蚓, 蛤蜊
19
動物的手、腳、翅等都統稱為「肢」。
對
20
蝸牛的身體構造可以分成哪些部位呢?
頭部, 觸角, 腹足, 殼
21
哺乳類動物的外型可以分為頭、軀幹和四肢,下列哪些是哺乳類動物?
鯨, 貓, 蝙蝠
22
哺乳類動物「鯨」因應生活環境,前肢外型演化成一對划冰用的鰭,後肢則退化不見了。
錯
23
哺乳類動物「貓」因應生活環境,腳掌內的肉墊可以降低行走的音量。
對
24
哺乳類動物「蝙蝠」因應生活環境,前肢外型特別長,指間的薄膜可以拍打空氣來飛行。
對
25
四肢長短、粗細大致相同的動物,利用行走或奔跑的方式移動位置,一次移動兩隻腳,且前後、左右腳會互相協調。
對
26
兔子的『前腳』比『後腳』粗壯且有力,利用跳躍方式前進。
錯
27
身體的「外型」和「內部構造」有關。
對
28
猴子的腳趾,側邊有一趾,像手一樣可以抓握東西。
對
29
鴨子的腳上有蹼,可以在水中划水。
對
30
無尾熊的四肢都有爪子,可以固定在樹上不會掉下來。
對
31
山羊的腳趾分得很開,可以站在陡峭的岩壁上不會掉下來。
對
32
能夠在天空飛行的動物,都有『翅膀』或『類似翅膀』的構造。
對
33
魚擺動身上的翅膀可以在水中游泳移動。
錯
34
蚯蚓利用身體一伸一縮來前進。
對
35
彈塗魚利用於其在水裡「游泳」或在「泥地彈跳」。
對
36
蝸牛利用「腹足附著」在物體或地面上爬行前進。
對
37
動物身體的「構造」與「功能」是互相配合的。
對
38
可以透過「收集」和「整理資料」,來進一步認識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對
39
昆蟲有幾隻腳?
六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