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記メーカー
ログイン
書畫系碩士班考-隋唐五代
  • 陳禹嘉

  • 問題数 43 • 1/25/2024

    記憶度

    完璧

    6

    覚えた

    17

    うろ覚え

    0

    苦手

    0

    未解答

    0

    アカウント登録して、解答結果を保存しよう

    問題一覧

  • 1

    隋唐五代的繪畫特徵與背景

    人物畫更注意反映現實生活與刻畫精神狀態, 山水花鳥畫透過客觀對象的描繪,表達應目會心的主觀思想, 佛教復興、統治者頻興土木

  • 2

    展子虔

    經歷北齊~隋,對隋代繪畫有承先啟後的重大作用, 湯垕《畫鑒》評:描法甚細,隨以色暈,手法來自顧愷之, 擅長畫車馬、山水

  • 3

    唐代繪畫的背景

    社會上層階級的需求與愛好

  • 4

    《歷代帝王圖》

    畫兩漢至南北朝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像, 無名款,傳作者為閻立本,畫法師法張僧繇, 每個帝王因其政治作為、不同境遇命運而有不同形象的描繪

  • 5

    綺羅人物

    造型不論繪畫或雕塑,皆是曲眉豐頰、體態肥胖, 是當時貴族仕女的真實寫照, 是上層統治階級審美的表現

  • 6

    張萱

    擅工仕女、嬰兒畫, 作《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

  • 7

    周昉

    中唐時繼承吳道子後而起的重要人物畫家, 字仲朗、景玄, 繪畫風格被稱為“周家樣”, 為“綺羅人物”畫的重要代表人,作濃麗豐肥之態, 代表作品有《揮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簪花仕女圖》

  • 8

    尉遲乙僧

    月氏人,非中原地區人, 人物、花鳥皆是外國之物象,非中華之威儀, 繪畫被稱為“凹凸畫派”與張僧繇同

  • 9

    唐代山水繪畫

    有青綠鈎斫也有水墨渲染

  • 10

    李思訓

    唐朝宗室,因其官職畫史上稱“大李將軍”, 作畫多鈎勒成山,用大青綠著色,金碧輝映, 張丑《清河書畫舫》:展子虔,大李將軍之師也

  • 11

    李昭道

    李思訓之子,畫史稱“小李將軍”, 承繼家學大青綠金碧山水而稍有發展, 張彥遠評:變父之勢,妙又過之, 與父親並稱“二李”,是初唐最有影響的山水畫派, 作《明皇幸蜀圖》

  • 12

    王維

    字摩詰,擅山水、道釋、肖像, 蘇軾評: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繪畫特色有兩類,一為以小斧劈皴、重深設色的山水與李思訓一派接近,二為清潤勁爽的“破墨山水”, 被董其昌認其為“南宗創始人”

  • 13

    解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出自唐代-張璪《繪境》, 從本源也就是萬法的根源中得到感悟,學習自然以自然為師

  • 14

    初唐著名畫“鶴”名家

    薛稷

  • 15

    盛唐著名畫“鞍馬”名家

    曹霸、韓幹

  • 16

    中晚唐畫“牛”名家

    韓滉

  • 17

    中晚唐畫“花鳥畜獸”名家

    刁光胤

  • 18

    吳道子

    又名“道玄”,擅寺觀壁畫、宗教繪畫, 書法師法“張旭”,水墨獨步古今, 吳家樣:即“吳帶當風”指線條筆勢圓轉,用筆流暢而有頓挫,似是衣帶飄舉, 民間傳說吳道子“畫龍而生煙霧,畫馬逸去,畫水夜聞其聲”蘇軾評其“出新意於法度之內,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與唐玄宗出遊後言:臣無粉本,並記於心,並一日畫畢《嘉陵江上三百餘里》,玄宗評: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迹,皆極其妙, “吳裝”:出自元代-湯垕《畫鑒》: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指簡淡敷彩,不同於唐代主流重彩畫。

  • 19

    古代畫家被稱為“樣”的比較

    張僧繇“張家樣”:以凹凸畫法加強人體肉感, 曹仲達“曹家樣”:曹衣出水,所作人物作出水之勢,衣紋繁富緊窄,如淋水而出, 吳道子“吳家樣”:吳帶當風,所作人物筆勢圓轉,用筆流暢有頓挫,如衣帶飄舉, 周昉“周家樣”:綺羅人物,多濃麗豐肥之態

  • 20

    宮廷畫院始於何朝代?

    五代

  • 21

    周文矩

    南唐畫院翰林待詔,擅人物、車馬, 畫人物衣紋常作“戰(顫)筆”,被評“行筆瘦硬戰擎”,是從後主李煜的“金錯刀書”書法風格而來, 所作人物畫生動而神寓其中, 作《重屏會棋圖》

  • 22

    顧閎中

    南唐中主時任翰林待詔, 作有《韓熙載夜宴圖》

  • 23

    徐黃異體

    “徐”即徐熙,“黃”即黃荃,兩人不同風格形成五代~北宋花鳥的兩大流派, 徐熙,出生江南名族,所見無非汀花野竹、水鳥淵魚之類。, 黃荃,翰林待詔,長年待在宮廷中,所見多為宮中奇花怪石、珍禽異獸。, 徐黃處境不同,取材表現也就不同。郭若虛評:“黃荃富貴,徐熙野逸”, 徐黃異體主要差別在“用墨和設色”。徐熙落墨為格,雜彩副之,是“水墨沒骨淡彩” ;黃荃勾勒輪廓填濃豔色彩,是“雙鈎敷色重彩”

  • 24

    《十六羅漢圖》

    作者為吳越畫家-貫休,為一大畫僧, 造型“龐眉大目、朵頤隆鼻”富誇張意趣, 是貫休繼承閻立本、吳道子、尉遲乙僧“凹凸畫法”,衣紋圓勁少頓挫

  • 25

    荊浩

    字浩然,唐末~五代時期人,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錄其言: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家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即“骨肉兼得”, 對唐~宋代山水畫過渡期有“繼往開來”作用, 作《筆法記》一卷, 作《匡廬圖》

  • 26

    《筆法記》

    作者為荊浩, “圖真理論”:有真思、真元氣象、真景,即要描寫大自然的形與神,形神兼備則“真”, 標舉“四品”:神、妙、奇、巧, 提出畫有“二病”:有形病者可改,無形之病無救, 提出“六要”:氣、韻、思、景、筆、墨,可與南朝-謝赫“六法”異同, 提出筆有“四勢”: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迹畫不敗,謂之氣。

  • 27

    關仝

    師法荊浩,畫史上並稱“荊關”, 荊、關皆強調“師法造化”“搜妙創真”“描寫感受真山真水”, 作《關山行旅圖》

  • 28

    董源

    字叔達,南唐中主時任北苑副史,稱“董北苑”,擅水墨淡色山水, 作品影響宋代極大,巨然即取法於他並稱“董巨”, 作《瀟湘圖》

  • 29

    《七賢圖》

    作者為唐代-孫位, 現為殘卷,僅存部分繪有山濤、王戎、劉伶、阮籍四人, 此畫用筆細勁,畫風繼承顧愷之, 與南朝墓磚《竹林七賢》內容密切相關

  • 30

    《匡廬圖》

    作者為五代-荊浩, 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三遠”皆備,層次井然

  • 31

    《關山行旅圖》

    作者為五代-關仝, 兼具“高遠”“平遠”二法,用筆簡勁,墨韻生動

  • 32

    《寫生珍禽圖》

    作者為五代-黃荃, 畫各類鳥蟲、龜等二十餘種,筆法工細,形象生動, 為給其兒子黃居寶的寫生畫稿

  • 33

    《重屏會棋圖》

    作者為五代-周文矩, 內容為南唐中主與弟弟們會棋情景, 人物衣紋細勁,帶“戰筆”頓挫動勢

  • 34

    《韓熙載夜宴圖》

    作者為五代-顧閎中, 為絹本設色的連環長卷,描繪南唐韓熙載開宴行樂的場景, 全圖由右至左共五段,聽樂、觀舞、憩息、清吹、送客

  • 35

    《瀟湘圖》

    作者為五代-董源, 描繪“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 此圖符合元代-湯垕《畫鑒》中評董源山水風格:“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的特徵,可能為董源所作

  • 36

    初唐四家

    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

  • 37

    “字雖有質,迹本無為”和“書契於無為”

    出自唐代-虞世南, 繼承老子“無為”思想,主張學書者心悟於至道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 反映初唐提倡儒學、崇尚道教的思想

  • 38

    解釋“逸品”

    出自唐代-李嗣真《書後品》, 即達到“偶然神交,自然冥契”的境界,指作者思想情感自然流露,主觀精神與表現技法高度統一, 如張芝“章草”、鍾繇“正書”被列為逸品, 指自然而富有蕭散灑脫情趣的書風

  • 39

    解釋孫過庭(孫虔禮)《書譜》“五合””五乖”

    其中一、二項是作書者“主觀”的精神、情感因素, 三、四項為作書者“客觀”的外部條件, 第五項“偶然欲書”是講主客觀相合的結果,心情佳、筆墨精、氣候宜人便會引起人的創作欲,且作品暢情達意

  • 40

    解釋“風神骨氣”

    出自唐代-張懷瓘《書斷》, 風神指書法由筆墨所展現作者情感與修養的神情風韻, 骨氣指由作品所表現清峻剛健的生氣與力度

  • 41

    解釋“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自是得奇怪”

    出自唐代-張旭, 主張視聽感受可通乎書道,啟示人對藝術的領悟,是主客觀的結合而非僅作客觀形象的類比

  • 42

    “書畫同體論”

    出自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 認為中國文字構字法是“象形”,繪畫基本也是模仿物象,說明最原始兩者形態相同, 因書畫都本於“象物”,“象物”要具備“形似與骨氣”,這兩者都依賴立意與用筆,這是書畫都相同的, 舉王獻之“一筆書”與陸探微“一筆畫”相似;衛夫人《筆陣圖》論書與張僧繇的“點畫”相合,說明書畫的“筆法相同”

  • 43

    解釋“神、妙、能”三品論

    出自唐代-張懷瓘, “神”是出自天性的表現傳神,能表現作者精神情感、生動氣韻;“妙”是技巧精熟,得心應手到出神入化,能超乎形態;“能”是能精於技巧,不失規矩, 影響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在此基礎再加上“逸品”,確立“神、妙、能、逸”的唐“四品”論